骨折自然愈合过程
君骨书生 2020-07-25 总论
定义
骨折的自然愈合过程
# 骨折的愈合过程
# 骨折愈合的条件
- 骨折端的充分接触
- 有活力的生物学环境
- 稳定的生物力学环境
# 骨折愈合的自然过程(二期愈合)
# 版本1:全周期生物过程
# 版本2:四阶段
阶段 | 过程 | 示意图 |
---|---|---|
第一阶段 | 炎性期(1~7d):从骨折开始即启动了炎症反应,最初在骨折端形成血肿,其内富含纤维蛋白、胶原纤维等。血小板脱颗粒及其他损伤组织释放炎性介质,一方面增加断端血供,另一方面募集更多的细胞参与骨折的重建。此后血肿逐渐被肉芽组织替代,破骨细胞开始吞噬骨折断端部分坏死的骨组织。 | ![]() |
第二阶段 | 软骨痂期(2~3周):靠近骨折断端处的骨内膜和骨外膜,其生发层内的干细胞受到刺激后开始发生膜内成骨,在断端内外两面逐渐向骨折端汇合;骨折断端的骨膜往往受到破坏,间充质干细胞迁入后增殖分化为软骨细胞,随着血管的长入开始矿化,共同完成骨折的稳定和链接。 | ![]() |
第三阶段 | 硬骨痂期(3~4个月):由于外周的应变较低,骨痂硬的矿化由外周逐渐向骨折断端进行,最终通过软骨成骨,断端内的软骨被编织骨替代。 | ![]() |
第四阶段 | 塑形期(数月至数年):骨折愈合后,通过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活动,重建骨单位,将编织骨转化为板层骨。 | ![]() |
# 版本3:骨折愈合的三个阶段(考点)
# ✨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不痛,好看,能动
局部标准:
- 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 局部无异常活动
影像学标准:X线片显示骨折处有连续性骨痂,骨折线已模糊(注意:没有消失)
功能标准:拆除外固定后
- 上肢能向前平举1kg重量达1分钟,下肢不扶拐平地连续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
1kg,1min(上肢);2星期,不变形;3min,30步(下肢)。
#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 全身因素
年龄
- 新生儿股骨骨折2周可达到坚固愈合
- 成人股骨骨折需3个月左右
健康状况
- 营养、影响钙磷代谢疾病
- 慢性消耗性病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糖尿病或肿瘤病人)
# 局部因素
骨折的类型和数量
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重要
干骺端骨折:血运丰富,愈合快
胫骨中下1/3骨折:血供差,愈合慢
股骨颈囊内骨折:血供几乎完全中断,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神经供应的影响
软组织损伤:严重软组织损伤影响 --> 血供 --> 骨折难以愈合
软组织嵌入:肌肉、肌腱嵌入断段间,使骨折难以愈合
感染:开放性骨折感染可导致骨髓炎,软组织坏死和死骨形成,严重影响骨折愈合
# 超长的工作长度

# 有效工作长度(EWLD)测量方法
- 从髓内钉末端到骨折端的距离A/股骨远端到骨折端的距离B
- 髓内钉工作长度(EWLD小于0.75)时更容易出现骨不连。

# 骨折的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
骨折一期愈合 | 骨折的二期愈合 | |
---|---|---|
特点 | 骨折端通过直接成骨和骨单位重建来达到骨性连接。 影像学上仅能看到极少量的骨痂甚至没有骨痂形成,由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在骨折断端直接开始重建哈弗系统。 | 骨折端通过软骨成骨。 由微动引起骨折断端吸收,并通过以新生骨痂为主导的愈合方式进行骨折修复。 |
生物力学特点 | 生物力学特点是“绝对稳定”:通过对断端预加压,并产生足够的摩擦力,完全消除在骨折修复过程中生理负荷下骨折断端的应变,达到所谓“绝对稳定”,才可能达到一期愈合。 | 生物力学特点是“相对稳定”:当生理负荷作用于骨折断端时,可以使骨折端产生相对的移位,移位程度与外力成正比,与固定材料的刚度成反比。 |
一期愈合所满足的条件: 复位:解剖复位,使断端的间隙<1mm; 固定:在骨块接触区域预加压; 应用钢板和适当数目的螺钉,阻止骨折断端的应变,并且保证在整个愈合过程中不发生疲劳断裂和丢失 保留骨折周围的血液供应。 | Perren的应变理论: 应变-外力作用下某组织(肉芽组织、软骨痂、硬骨痂)的形变。 应变=形变ΔL/组织总长L,单位是% 骨骼的应变能力是2% 软骨痂的应变能力是10% 肉芽组织的应变能力为100% 当局部的应变<编织骨承受的程度,骨痂可以发生骨性相连 当局部的应变过大,机体会通过增加骨痂量(增加分母1)来缩小应变允许的范围,这也是增生性骨不连形成的原因。 |
# 一期愈合的两种类型
# Primary contact remodeling
Primary contact remodeling:如果间隙<0.01mm,碎片间的张力<2%,可发生直接接触愈合,cutting cone(切割冠?)前端为破骨细胞形成孔隙,通过骨折线线,后端成骨细胞填充骨质,可以直接生成骨连接。Haversian管沿骨骼长轴生成。
# Gap remodeling
Gap remodeling:骨折断端间隙在800μm至1mm之间,与前者不同的是骨连接和Haversian管重建不是马上发生的。在骨折间隙处最初生成编织骨,编织骨的方向是与骨骼长轴方向垂直的,随后纵向的再血管化的骨单位逐步取代编织骨,这些骨单位含有骨祖细胞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在间隙表面形成板层骨。然而这种板层骨仍然是与骨骼长轴垂直的,机械强度弱。这个前期过程约3-8周。随后会再次重塑
# 组织愈合与应变的关系
张力应变 | 不同应变 | |
---|---|---|
•不同的组织在断裂前可以承受不同的 最大张力应变 •肉芽组织可以承受100%的应变 • 纤维组织和软骨承受能力明显降低 • 致密的骨组织只能承受2%的应变 耐受变形: 纤维组织>软骨>骨 | ![]() | ![]() |
# 二期愈合
间接愈合主要发生在非手术治疗时,在某些手术治疗(同时骨折部位存在运动过程)时,例如髓内钉,外固定、复杂的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治疗

# 二期愈合与一期愈合对比
- 二期愈合更贴近自然情况下的骨愈合过程,其愈合时间较一期愈合短,强度较一期愈合高;
- 由于绝对稳定固定后的应力遮挡造成骨质疏松等因素,一期愈合后再骨折发生率高于二期愈合;
- 一期愈合只应用在某些简单骨折或关节内骨折。
# 成人常见骨折临床平均愈合时间参考表
骨骼 | 平均愈合时间 | |
---|---|---|
锁骨骨折 | 4~6 | |
肱骨外科颈 | 4~6 | |
肱骨干 | 12 | |
肱骨髁上 | 4~6 | |
尺桡骨骨干 | 16 | |
桡骨末端(关节外骨折) | 6~8 | |
桡骨末端(关节内骨折) | 6~10 | |
桡骨远端 | 4~6 | |
掌骨 | 4~6 | |
腓骨骨折 | 16~24 | |
股骨颈 | 12~24 | |
股骨转子间(粗隆间) | 8~12 | |
股骨干 | 12 | |
髌骨 | 4~6 | |
胫腓骨 | 8~10 | |
内、外及后踝部 | 4~6 | |
趾骨 | 4~8 |
# 不同内置物的愈合模式
固定支架类型 | ||
---|---|---|
外固定架 | 除了部分环形外固定架可以提供加压和绝对稳定外,多数外固定架提供的是相对稳定,骨折愈合模式为二期愈合。 | ![]() |
髓内钉 | 髓内钉属于弹性固定器材,带锁髓内钉可以减少有害的旋转活动和垂直方向上的微动,有利于骨痴形成,骨折愈合模式为二期愈合。 | ![]() |
DCP、 LC-DCP钢板 | 动力加压钢板,通过动态加压完成骨折端的加压。就理论而言,其愈合模式为一期愈合。 | |
LCP钢板 | 锁定加压钢板,应用较为灵活: 🍖对于简单骨折可以按照加压的方式进行绝对稳定固定,获得一期愈合; 🍖对于粉碎骨折可以通过桥接固定,产生内固定支架的效果,获得相对稳定固定,属于二期愈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