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休克
君骨书生 2020-07-25 外科休克
# 外科休克
# 定义
定义 | |
---|---|
休克 |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有过效循环血量的减少,导致组织血液灌注不足所引起的代谢障碍及细胞受损的过程 |
休克的共同点 | 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 |
有效循环血量 | 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进行循环的血量,不包括储存于肝脾和淋巴血窦,或停滞于毛细血管中的血量 |
# 休克的分类
# 按血流动力学分类(4)
类别 | 备注 |
---|---|
低血容量性休克 | 包括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 |
心源性休克 | 常见于心梗(低动力性休克) |
分布性休克 | 如感染性休克 |
梗阻性休克 | 如肺栓塞、心脏压塞、张力性气胸 |
创伤性休克可以分为:①创伤失血性休克②创伤心源性休克③创伤神经性休克④烧伤休克
# 按照病因分类(5)
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是外科常见的休克
# 休克的病理生理
- 循环的变化
- 血容量减少→心功能障碍→回心血↓→血液滞留周围血管床→微循环障碍(休克代偿期→抑制期→失代偿期)
- 体液代谢改变
- 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
# 微循环障碍分期
毛细血管堵塞超过1小时细胞将死亡

分期 | 休克代偿期(早期) | 休克进展期(中期) | 休克难治期(晚期) |
---|---|---|---|
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 |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 微血栓形成,DIC |
动静脉短路及直接通路开放 | 毛细血管后的小静脉相对收缩 | 促凝因素导致血管内凝血,微血栓形成,DIC,加重组织缺血缺氧。 | |
毛细血管网血流减少 | 毛细血管网血流淤滞 | 血流停止 | |
后果 | 灌少流多 | 灌多流少 | 不灌不流 |
别称 | 微循环缺血缺氧期 (微循环收缩期) | 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 (微循环扩张期) | 微循环衰竭期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期) |
# 体液代谢改变
# 横向发展
- 肾血流量减少→醛固酮↑→血容量↑
- 低血压→血管升压素↑→血浆量↑
- 儿茶酚胺→胰高糖素↑→血糖升高
- 细胞缺氧→酸中毒→血尿素、肌酐和尿酸↑
- 细胞缺氧→ATP↓→钠泵罢工→细胞外液入细胞内导致细胞肿胀
- ATP↓+酸中毒→分泌各种因子
# 纵向分类
- 体液代谢紊乱:细胞外液量减少 (外→内)
- 酸中毒
- 高钾、低钠(钠泵罢工)
- 血糖升高
- 细胞因子
- ①有益:有血管扩张作用和保护细胞功能的前列腺素(PGI2、PGE2、PGD2)
- ②有害:有血管收缩作用的PGF2、TXA2
# 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
最怕莫过心、肺、肾衰,休克死亡三大因
脏器 | 病理改变 | 备注 |
---|---|---|
肺 | DIC→肺微循环栓塞→肺水肿→ARDS | 1/3死于此症 |
肾 | 低血压和儿茶酚胺↑→肾血流↓→肾小管上皮变性坏死 | - |
心 | 休克代偿期 | 心脏血供无减少 |
休克抑制期 | 冠脉灌注↓→心肌受损 | |
肝 | 内脏血管痉挛→肝血流↓→肝小叶中心坏死 | 早期即可发生痉挛 |
胃肠道 | 胃肠道缺血和缺氧→黏膜缺血→屏障功能受损 | - |
脑 | 脑血流量↓→脑水肿,甚至脑疝 | - |
# 临床表现
分期 | 休克代偿期 | 休克抑制期 | |
---|---|---|---|
轻度休克 | 中度休克 | 重度休克 | |
神志 | 神志清楚、表情痛苦 | 神志尚清楚、表情淡漠 | 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
口渴 | 口渴 | 很口渴 | 非常口渴(可无主诉) |
皮肤 | 开始苍白、发凉 | 苍白、发冷 | 显著苍白、青紫、厥冷 |
血压 | 收缩压N或↑ 舒张压↑ | 收缩压70~90mmHg | 收缩压<70mmHg或无 |
脉搏 | <100次/分 | 100-120次/分 | 速而细弱或摸不到 |
尿量 | 正常 | 尿少 | 尿少或无尿 |
失血量 | <20%(800ml)血容量按4L计算 | 20~40% | >40%(1600ml)血容量按4L计算 |
# 休克的诊断与监测
有典型临床表现时,休克的诊断并不难,重要的是能早期识别、及时发现并处理。
# 早期诊断
当有交感神经一肾上腺功能亢进征象时,即应考虑休克的可能。
早期症状诊断包括:
- ①血压升高而脉压差减少
- ②心率增快
- ③口渴
- ④皮肤潮湿、黏膜发白、肢端发凉
- ⑤皮肤静脉萎陷
- ⑥尿量减少(25~30ml/L)
# 诊断标准
临床上延续多年的休克诊断标准是:
- ①有诱发休克的原因
- ②有意识障碍
- ③脉搏细速,超过100次/分钟或不能触知
- ④四肢湿冷,胸骨部位皮肤指压阳性(压迫后再充盈时间超过2秒钟),皮肤有花纹,黏膜苍白或发绀,尿量少于30ml/h或尿闭
- ⑤收缩血压低于10.7kPa(80mmHg)
- ⑥脉压差小于2.7kPa(20mmHg)
- ⑦原有高血压者,收缩血压较原水平下降30%以上。
凡符合上述第①项以及第②、③、④项中的两项和第⑤、⑥、⑦项中的一项者,可诊断为休克。
休克的监测 | ||
---|---|---|
一般监测 | 精神状态 | 淡漠、烦躁、晕厥表示循环血量不足 |
休克指数 | 脉率/收缩压(0.5-正常;0.5-1.0-休克前期;>1.0~1.5-休克;>2.0-严重休克) | |
血压 | 高压<90mmHg、脉压<20mmHg提示休克 | |
尿量 | 反应肾血流灌注指标,尿量大于30ml/h代表休克纠正;尿量小于25ml/h提示血容量不足 | |
特殊监测 | CVP中心静脉压 | 正常值5-10cmH2O(变化比动脉压早) |
PCWP肺毛细血管楔压 | 反映肺静脉,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功能。正常值6-15mmHg较CVP敏感;增高表肺循环阻力增加 |
CVP意义:心脏里的血多了,CVP↑;心脏里的血少了,CVP↓
CVP(cmH2O) | 原因 | 处理(通常情况) |
---|---|---|
<5 | 血容量不足 | 适当补液 |
>15 | 心功能不全 肺循环阻力增加 容量血管过度收缩 | 强心、纠酸、扩管 |
>20 | 充血性心衰 | 利尿、强心、扩管 |
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意义
- 敏感度:PCWP>CVP>动脉血压
- PCWP低于正常值反映血容量不足(较CVP敏感);
- PCWP增高可反映左心房压力增高(例急性肺水肿)。
# 休克并发DIC的诊断
诱发原因:在引起感染性休克的各种原发病的基础上发生。
临床症状:除休克外出现血栓、溶血等症状和出血倾向。
实验室检查:以下5项中有3项异常即可诊断:
- 血小板进行性减少: < 80万/L。
- 凝血时间(试管法)异常:正常为5~10min,高凝状态时<3min,低凝状态时>12min。
- 红细胞形态异常:呈盔形、三角形、芒刺状或碎片。
-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正常12s,异常时>15s或比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
- 纤维蛋白原减少:正常为2~4g/L。
- 在上述化验项目中,如仅有两项异常,则需加以下纤溶亢进指标中的任一项方可诊断。
- ①凝血酶凝结时间:正常为20s,异常时>25s或比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
- ②3P试验阳性。
- ③优球蛋白溶解试验时间缩短:<2h即为阳性。
- ④全血块溶解试验:正常人全血凝固后,一般24h内不溶解,DIC纤溶亢进可在0.5~2h内溶解。
# 休克的治疗
休克的治疗 | ||
---|---|---|
原则 | 纠正原发病,尽快恢复血容量扩容(平衡盐溶液) | |
体位 | 头躯干抬高20~30度,下肢抬高15-20度 | |
酸碱 |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主张宁酸毋碱 | |
血管活性药 | 血管收缩剂 | 少用,多巴胺可早期用 |
血管扩张剂 | 在补足血容量基础上使用(血压仍低)激素 | |
激素 | 主要应用于严重或感染性休克,用量正常量的10~20倍 |
# 补液的液体选择
# 补液复苏血容量维持时间
# 低血容量休克
# 概述
- 过程: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胃肠道,胸,腹腔等)→有效循环量↓
- 包括:失血性休克和损伤性休克
# 治疗 难点
补充血容量:首选平衡盐溶液
中心静脉压与补液的关系
BP | CVP | 原因 | 处理原则 |
---|---|---|---|
正常 | 高 | 容量血管过度收缩(V收缩) | 舒张血管 |
正常 | 低 | 血容量不足(低) | 补充血容量(适当补液) |
低 | 高 | 血容量相对过多(高)或心功能不全(衰) | 给强心药物,纠酸中毒,舒张血管 |
低 | 低 | 血容量严重不足(低) | 充分补液 |
低 | 正常 | 心功能不全(衰)或血容量不足(低) | 补液试验:确定是“衰”还是“低” 补液后无效是“衰”有效是“低” |
补液试验
- 取等渗盐水250ml,于5~10min内经静脉滴注。
- 如BP↑而CVP不变——血容量不足;
- 血压不变而中心静脉压升高0.29~0.49kPa(3~5cmH2O),则表示心功能不全。
# 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可继发于以释放内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不一定有感染灶。如大面积烧伤、败血症、急性腹膜炎、胆道感染、绞窄性肠梗阻及泌尿系感染等,亦称内毒素性休克。
# 感染性休克的分类
暖休克 | 冷休克 | |
---|---|---|
G+球菌 | G-杆菌 | |
类型 | 高排低阻力型休克 | 低排高阻力型 |
发病率 | 少见 | 多见▲ |
血管反应 | 外周血管以扩张为主 | 外周血管以收缩为主 |
脉搏 | 有力,慢 | 细速 |
尿量 | >30ml/h | <25ml/h |
皮肤温度 | 暖、干燥 | 冷、湿 |
皮肤色泽 | 红润 | 苍白、紫绀 |
神志 | 清 | 淡漠、嗜睡 |
# SIRS的诊断标准
4项满足2项即可诊断
.jpg)
由感染引起的SIRS = 脓毒症(sepsis)
在脓毒症基础上,感染持续加重,发展到感染性休克
相关概念
- 菌血症:少菌
- 毒血症:多毒
- 败血症:菌+毒
- 脓血症:化脓性病灶
# 治疗
感染性休克治疗 | |
---|---|
病因治疗(首先) | 原则是抗感染、抗休克同时进行。 在休克未纠正前,应着重治疗休克,同时治疗感染; 在休克纠正后,应着重治疗感染 |
控制感染 | 应用抗菌药物和处理原发感染灶 |
酸碱平衡 | 常伴有严重的酸中毒,此时给予补碱5%碳酸氢钠200ml |
心血管药物的应用 | 经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而休克未见好转时,应采用血管扩张药物治疗 |
皮质激素 | 应用限于早期、用量宜大,可达正常量的10~20倍。维持不宜超过48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