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术后的康复功能锻炼一般原则
前言
由于意外导致骨折之后,对于骨折患者,在痛得死去活来之后,更要面临漫长的治疗、康复过程。俗语说伤筋动骨100天,那么在这100天时间里,应该怎样做才能更有利于骨折愈合,早日恢复强健的筋骨呢?
# 骨折复位后,尽早“动起来”
骨折后,由于骨折部位、严重程度,以及个人的体质不同等情况,一般来说,愈合至少需要8-13周,算起来差不多就是3个月,因此,人们常说的“伤筋动骨一百天”,是很有道理的。
骨折发生后,由于疼痛感比较强,很多患者不想动,更不敢动,对功能康复锻炼缺乏认知,认为骨折后需要制动(限制活动)、静养,只要“骨头长好”就万事大吉。不少患者到医生那里开假条,一开就是3个月,觉得这3个月就应该在床上躺着,等骨头长好了,再该干嘛干嘛也不迟。
殊不知,骨骼、肌肉是运动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骨折后骨骼、肌肉、神经控制功能的协调一致是人体恢复运动能力的保证。骨折后,如果长时间制动,会出现关节挛缩、僵硬、肌肉萎缩、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功能。
说到这里,30多岁的小王真是追悔莫及。
半年多前,小王在一个雨夜不小心滑倒了,导致右腿胫骨骨折。手术后,他按照家中老人的嘱咐,在家中好好静养,基本上除了上厕所,其他时间都待在床上,整整养了100天。等他终于离开病床时,骨头确实长好了,但是他却发现自己的右腿活动不太自如了,走路更是变得一瘸一拐的。
对于骨折患者来说,康复治疗是手术的延续,术后只有结合规范、及时的康复治疗才能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肢体功能。而如果一直静养,关节不活动,就会造成关节僵硬,还可能引发肌肉萎缩甚至血栓等并发症。
一般来说,骨折复位并进行固定牵引数天后,就可以进行功能锻炼。开始可做患侧肌肉的静力收缩,以及被动锻炼,逐步过渡到关节活动度锻炼、肌力锻炼、作业治疗等。康复锻炼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鲁莽行事。
# 骨折治疗的目的
骨折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功能,骨科病人在外伤和手术后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对预防骨关节、肌肉、软组织的功能障碍,促进功能恢复起着积极的作用。功能恢复得好坏与早期功能恢复锻炼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期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功能康复锻炼在整个康复期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对病人早期功能康复锻炼的指导是治疗骨折的一个重要环节。
早期坚持功能锻炼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而骨折的愈合主要依靠局部的血液供应, 所以功能锻炼对骨折愈合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促进消肿、防止关节粘连和僵硬,促进骨折愈合,促进血液循环。
# 什么叫康复功能锻炼
所谓康复功能锻炼是指在骨与关节的损伤中,除医生治疗外,患者自己锻炼、按摩、伸缩肌肉、活动关节来恢复肢体的正常活动就叫做康复功能锻炼。
# 康复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什么
康复功能锻炼的目的在于恢复躯干和肢体各部关节固有的功能,防止由于出血而产生的关节挛缩、韧带短缩、肌肉僵硬、滑膜粘连等不利于关节活动的各种改变。即使关节周围已有血肿、水肿、机化,通过活动也可以使疤痕松弛、软化,不再影响关节活动。
# 康复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 复位、固定和康复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的三个基本过程。
- 复位和固定是治疗的核心,而康复功能锻炼是骨折术后肢体获得满意功能和疗效的保证。
- 没有正确而积极的康复功能锻炼,即使复位和固定都很理想,也不能很好的恢复肢体的功能。
据有关资料报道,患肢制动超过3周,在肌肉和关节周围疏松的结缔组织变为致密的结缔组织,易至关节挛缩,卧床超过3-5周,肌力即减一半,肌肉亦出现废用性萎缩。
# 康复功能锻炼的作用
- 促进消肿,防止关节粘连和僵硬
- 促进骨折愈合
- 促进血液循环
- 减少并发症
# 通过康复锻炼可以减少并发症
- 急性肌萎缩
- 深静脉血栓形成
- 脂肪栓塞
- 筋膜室综合症
- 关节僵硬与粘连
- 骨不连
# 功能锻炼的原则
- 全身与局部情况兼顾
- 以恢复患肢的固有生理功能为主
- 功能锻炼以主动锻炼为主,辅以必要的被动锻炼为主
- 锻炼活动应循序渐进。
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
- 活动范围由小到大
- 次数由少到多
- 时间由短到长
- 强度由弱到强
- 活动以不感到疲劳
- 骨折部位不感到疼痛为宜
# 功能锻炼的要求
功能锻炼的要求是以达到恢复原有的肢体生理功能为目的
- 上肢功能锻炼的要求在于恢复、促进手的功能,“灵活机动”;
- 下肢的主要功能是站立和行走,要求各主要关节不仅要稳定,而且要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坚固稳定,恢复负重、行走”
- 脊柱是全身支柱,腰背肌的锻炼就十分重要。
- 另外,功能锻炼应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必须强调患者的主观能动作。
# 康复功能锻炼方法
# 被动运动
被动运动:靠自身以外的力量进行运动,主要依靠他人或健侧肢体带动。
# 适应征
适用于体弱无力,暂不能作主动运动的患者。
在固定部位的远端关节做被动运动以防止关节挛缩和肌腱粘连,但运动要轻柔,以免影响骨折的复位和固定。
# 被动运动的方法
(1)关节被动活动:骨折固定初期,少数病人因惧怕疼痛不敢作主动锻炼,宜在医务人员帮助下进行辅助性活动,促使病人更好地作主动锻炼,但操作时要轻柔,不使骨折再度移位和加重局部创伤。
(2)按摩:适用于骨折断端有肿胀的肢体,通过轻微按摩帮助肿胀消退。
★ 被动活动力量要柔和,不要过力,防止损伤,以病人不痛或轻痛为度。
# 主动运动
关节制动:等长收缩锻炼,即静力性肌肉收缩,在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整个肢体的肌肉紧张用力然后放松。
关节可以活动:等张收缩锻炼,即动力性肌肉收缩
原则: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 分阶段功能锻炼
# 早期:1-2周(核心-肌肉)
- 局部特点
- 外伤反应明显,肢体肿胀疼痛较重
- 一般靠近损伤部位的关节不宜活动,但可尽早开始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只使用肌肉收缩但不活动关节),即使牵引和石膏制动下也进行肌肉收缩练习;
- 而远离损伤部位的肢端未固定的关节,则可以练习活动。
- 原则
- 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
- 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肌主动舒缩活动;
- 骨折上下关节暂不活动
- 实践
- 上肢骨折:可作握拳、提肩活动,握拳时使整个上肢肌肉用力,而后放松。
- 如前臂骨折时可做轻微的握拳及手指伸屈活动,也可做前臂及上臂肌肉的收缩练习(腕关节不要活动)。
- 下肢骨折:可作股四头肌收缩动作,使整个下肢肌肉用力后再放松,但不一定使膝关节屈曲。
- 如髌骨骨折石膏制动后,未固定的时开始功能锻炼,应视手术情况而定。如关节、肌腱粘连的松解手术,手术后应尽早开始功能锻炼;
- 踝关节骨折:可作一些足趾背屈动作。
- 骨折内固定的松解手术,手术后应尽早开始功能锻炼;
- 骨折内固定物如果十分坚固,术后也可早期开始关节的活动。
- 上肢骨折:可作握拳、提肩活动,握拳时使整个上肢肌肉用力,而后放松。
# 中期:2周后(核心-关节)
- 一般指骨折后3~6周
- 局部特点:损伤反应已消退,肿痛已减轻,骨痂逐步生长
- 原则
- 患肢肌肉收缩活动外,邻近的骨折上下关节开始活动练习;
- 防止肌萎缩和关节僵硬
- 实践
- 上肢骨折:除作握拳外,还可作一些主动性的关节伸屈活动。整个上肢的伸屈、外展、内收,先由简单动作开始,逐渐增加。
- 如上肢肱骨干骨折外固定后,可开始练习肘关节屈伸活动,但动作应缓慢,活动范围由小到大。
- 下肢骨折:可进行抬腿和髋关节伸屈活动,并可上下肢结合,进行攀扶站立,逐步开始轻度负重活动。
- 上肢骨折:除作握拳外,还可作一些主动性的关节伸屈活动。整个上肢的伸屈、外展、内收,先由简单动作开始,逐渐增加。
# 晚期:
- 已达临床愈合标准,外固定已拆除,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运动,使各关节迅速恢复正常活动。
- 局部特点:
- 可依据病情进行全面的肌肉和关节的锻炼,以主动活动为主
- 增大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
- 功能锻炼的关键时期
- 实践
- 如需要进行被动活动,则手法必须轻柔,严禁暴力。
- 对有些患者可运用牵引装置辅助活动,使迅速恢复各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 上肢骨折病人可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轻工作。
- 下肢骨折病人可作上下坡、上下楼活动,在拐杖或手杖保护下,作一些负重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