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体表肿物
君骨书生 2020-07-25 肿瘤
常见体表肿物
- 色素痣
- 血管瘤
- 皮肤囊肿
- 纤维瘤、神经纤维瘤和神经纤维瘤病
- 脂肪瘤
- 淋巴管瘤
- 恶性黑色素瘤
- 皮肤癌

# 色素痣
# (一)交界痣
- 因痣细胞集中分布在表、真皮的交界位置,故名交界痣。(注意:不是良性、恶性、交界性的概念)
- 以掌跖或外生殖器部位多见,表面平坦或稍高出皮面。
- 组织病理学特征:表皮与真皮交界处有增长活跃的痣细胞。
- 交界痣有恶变倾向,可发展成为黑色素瘤。
# (二)皮内痣
痣细胞和痣细胞巢位于真皮层内。
表面光滑、平坦或稍隆起,可以长毛,
皮内痣一般不恶变。
# (三)混合痣
- 为上述两型的混合,
- 特点像皮内痣居多,
- 因其交界痣成分,故也有恶变可能。
# (四)蓝痣
- 少见,多发生于儿童时期,呈深青到蓝黑色,界限明显,蓝痣多为良性,但偶有恶变者。
有下列表现 时应考虑色素痣恶变:
- ①色素痣突然变大;
- ②边界模糊;
- ③局部有发痒作痛(说明侵犯神经);
- ④表面破溃、出血或形成溃疡;
- ⑤病变四周出现小的卫星状痣。

# 治疗
- 交界痣或有恶变倾向以及易受摩擦部位的色素痣应考虑手术切除,
- 切除标本应送病理切片,确定恶变者应再次扩大手术。
# 血管瘤
- 血管瘤是以血管内皮细胞等增殖形成的良性肿瘤。
- 与雌激素相关(避孕药)
- 可发生于头面、四肢、肌肉、内脏等部位,分为
- ①毛细血管瘤
- ②海绵状血管瘤
- ③混合性血管瘤
- ④蔓状血管瘤
# (一)毛细血管瘤
- 由真皮内增生扩张的毛细血管构成,出生或出生后1~2个月内出现,1岁内生长活跃,2岁以后多静止或消退
- 1岁内孩子吃奶,奶水中有雌激素,断奶后恢复
- 分为葡萄酒斑样和草莓样毛细血管瘤,不高或稍高于皮肤,鲜红色或暗红色,压之易褪色。
# (二)海绵状血管瘤
- 由内皮细胞增生构成的血管迂曲、扩张并汇集一处而成。因其形态、质地均似海绵得名。
- 隆起于皮肤表面,紫红或深红色,海绵状血管瘤可向深部发展,侵入肌肉骨骼或内脏。
- 必要时须行X线造影,明确其大小范围及深度等。
# (三)混合性血管瘤
- 见于婴幼儿,一般为草莓状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的混合体。
# (四)蔓状血管瘤
本质 | 海绵状血管瘤或葡萄酒色斑基础上 合并了动静脉瘘的存在 |
表现 | 血管瘤及周围区域内可见念珠状或索状弯曲迂回的粗大而带搏动的血管 |
查体 | 局部皮肤隆起,皮温升高,有搏动、震颤,可听到持续性吹风样杂音 |
好发部位 | 头皮,可破损颅骨而侵入板障静脉,且与颅内静脉窦相连接 |
辅助检查 | 选择性动脉造影是目前蔓状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前最常用的辅助检查 |
# 血管瘤的治疗
- 包括外科手术、放射治疗、硬化剂注射、冷冻、激光和激素疗法等。
- ①手术治疗:适应于各种类型的血管瘤,特别是对于蔓状血管瘤手术更是唯一可行的治疗方法。
- 术前应准备完善,对于侵犯深部或侵犯咽喉颅底等重要部位的血管瘤,更应慎重考虑到手术的危险性和可行性.
- ②硬化剂注射:可以用作手术治疗前的一种措施。
- ③激素治疗:适用于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
- ①手术治疗:适应于各种类型的血管瘤,特别是对于蔓状血管瘤手术更是唯一可行的治疗方法。
# 皮肤囊肿
表皮囊肿 | 皮样囊肿 | 皮脂腺囊肿 | |
---|---|---|---|
病因 | 多因外伤后所致,是一种由于移位表皮细胞碎片形成的囊肿 | 先天性病变,属于错构瘤 | 粉瘤,皮脂腺囊管口闭塞或狭窄所致(青春痘) |
好发 | 头皮、颈部、臂及背部 | 眼眶周围、鼻根、头枕部及口底等处 | 头面、臀、背部常见 |
治疗 | 手术,包括表皮和囊肿周围的皮下组织,可疑恶变时,切除范围应扩大 | 手术切除,囊肿应完整切除,否则可能复发 | 手术摘除,需行梭形切口将紧密相连于皮肤的腺体导管开口一并切除 |
备注 | 偶有恶变 | 极少癌变 | 如感染,应先控制感染再手术 |
![]() | ![]() | ![]() |
# 治疗
切除!
# 纤维瘤、神经纤维瘤和神经纤维瘤病
纤维瘤 | 神经纤维瘤 | 神经纤维瘤病 | |
---|---|---|---|
本质 | 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的良性肿瘤 | 源于神经鞘细胞和间叶组织的神经内及神经外衣等结缔组织的良性肿瘤 | 一种具有家族倾向的先天性疾病 |
特点 | 全身各部位,表面光滑,可自由推动。分为软(有皮赘)/硬纤维瘤(多数发生于年轻女性,以腹壁多见) | 在神经末端或沿神经干的任何部位发生 | 1.肿物多发,少则几个,多则成百上千。 2.肿物沿神经干走向生长。 3.皮肤出现咖啡斑 |
治疗 | 早期手术,硬纤维瘤有浸润性,并易复发及恶变,故应早期广泛切除,切除后腹壁缺损,用阔筋膜、人造材料等修补 | 手术切除 | 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
![]() | ![]() | ![]() | |
HPV相关 |
# 脂肪瘤
- 脂肪瘤是脂肪组织组成的一种良性肿瘤,多位于皮下、腹膜后,也可发生于内脏,皮下好发于肩、背、臀部,呈扁圆形或分叶状, 与表皮无粘连,边界清楚,发展缓慢,极少恶变。
- 脂肪瘤可以多发,压之有疼痛,又称为痛性脂肪瘤。
- 一般无需处理,必要时手术摘除,多发性脂肪瘤一般无须手术。
# 淋巴管瘤
- 是增生和扩张的淋巴管形成的一种良性肿瘤。
- 临床可分为三类:
- ①毛细淋巴管瘤
- ②海绵状淋巴管瘤
- ③囊性淋巴管瘤
# 附表:三种淋巴管瘤
毛细淋巴管瘤 | 海绵状淋巴管瘤 | 囊性淋巴管瘤(水瘤) | |
---|---|---|---|
好发部位 | 皮肤,也可发生在口腔黏膜 | 最常见,主要发生于皮肤、皮下组织、肌间结缔组织间隙中,呈多房性,结构形如海绵 | 婴幼儿颈部,左侧多于右侧,好发于颈部后三角区 |
治疗 | 瘤体小者可冷冻或激光治疗,面积大者可手术切除 | 范围较小的可用硬化剂或放射疗法,体积较大需做切除整形术 | 主要是手术切除,由于囊肿大,壁薄,有时不易完整切除,容易复发 |
备注 | 又称单纯性淋巴管瘤,由衬由内皮细胞的淋巴管扩张而成 | - | 一种充满淋巴液的先天性的囊肿,但与正常淋巴管不相连 |
![]() | ![]() | ![]() |
# 恶性黑色素瘤
- 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多数是在色素病变基础上发生,是痣细胞或色素细胞的 恶性增殖,也可发生于正常皮肤。
- 创伤、慢性刺激、日光照射均可促发斑痣(交界痣及混合痣)转变成色素瘤,部分病例有家族史。
- 好发部位:足跟部,头颈部、躯干及四肢次之。
- 恶变可能:小痣出现逐渐增大,血管扩张,色素加深,四周有炎性反应,出现卫星状小黑点,破溃出血,发痒疼痛时,应予注意有恶变可能。
- 转移:大部分经淋巴管转移至区域淋巴管,小部分可由血液转移至肺、骨、脑等器官。
- 诊断:主要依据色素变化及临床症状,必要时切除病理活检。
- 治疗:目前治疗黑色素瘤的最好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包括肿瘤局部广泛切除及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 皮肤癌
# (一)概述
鳞状细胞癌 | 基底细胞癌 | |
---|---|---|
好发人群 | 男女之比为2:1 | |
好发部位 | 老年人的裸露部位,如头、面、颈及手背等处 | |
病因 | 日光长期暴晒、过量放射线照射等有关 | |
临表 | 皮肤上结节样突起或浸润性红斑,溃疡外观如菜花状或碟形,可有恶臭 | 基底较硬的斑块丘疹,或呈疣状突起,逐步破溃而形成溃疡 |
预后 | 较差(易淋巴结转移) | 较好(少转移) |
# (二)治疗
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冷冻治疗、激光治疗和化学疗法等。
类别 | 名称 | |
---|---|---|
手术 | 适应证 | 各期皮肤癌,尤其是早期患者 |
术式 | 应超过病灶边缘至少1~2cm(包括基底部)彻底完整切除癌变组织,晚期鳞癌还需做淋巴清扫术,必要时化疗 | |
放疗 | 基底细胞癌 | 放疗很敏感 |
鳞癌 | 中度敏感 | |
其它 | 已有或可能有淋巴转移的部位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