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囊肿
君骨书生
# 骨囊肿
# 动脉瘤样骨囊肿(ABC)
根据WHO的定义,ABC是一种膨胀性溶骨性病变,由充满血液的腔隙组成,血池间有包含骨小梁或纤维组织间隔,病含有破骨样巨细胞。发病机制仍然不明。其病理改变包括多个大小不等的囊状骨破坏,受累骨呈分叶状膨胀变形,常向软组织膨出,边界为壳状的骨膜骨或无钙化的骨膜,其囊腔内含新鲜或陈旧的血液。
# 影像学特点
根据ABC的发生部位,X线表现可分为三型:
- 偏心型:最常见,典型表现为长骨干骺端的偏心性、溶骨性病灶,呈膨胀性、吹气球样,也可见到部分呈絮状的实性部分,代表矿化的软骨样物质。病灶周围有骨膜化骨形成的薄骨壳,病灶常呈分房状,皮质受侵变薄、中断。
- 髓内型:较少见,位于骨干内,向周边扩展,病骨呈梭形膨大,皮质受侵变薄。
- 骨旁型或皮质型:更少见,病变大部分位于骨外,被完整或断续的极薄骨壳包绕,周围骨皮质受压凹陷,并有硬化边缘。
# 鉴别诊断:
# 一、骨巨细胞瘤:其影像学表现与ABC相似,一下几点有助于鉴别:
1.ABC多发于20岁以前,巨细胞瘤多发于20~40岁。
2.骺板闭合前,骨巨细胞瘤不侵犯骨骺板,骺板闭合后,巨细胞瘤常位于骨端并向骨突方向发展,ABC常位于骨端,并向骨突方向发展,ABC多位于干骺端。
3.ABC多偏心性生长,长轴与骨干长轴一致,而骨巨细胞瘤横径与纵径相差无几,是指横泾大于纵径。
4.ABC常可见液液平面,而骨巨细胞瘤则相对较少。
# 二、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
两者都有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都可见液液平面,都常见于干骺端,但毛细血管扩张性性骨肉瘤病变边缘骨质呈恶性的“虫蚀状”或“筛孔状”破坏,边缘骨质硬化少见,骨膜反应呈放射针状,骨质破坏后形成软组织肿块。
# 三、单纯性骨囊肿,早期髓内型、溶骨期期的ABC需与单纯性骨囊肿鉴别
骨囊肿多位于骨干,膨胀不明显,边界清楚锐利无房隔。ABC边缘多呈分叶状且可见分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