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
# 腹泻
# 正常排便
- 次数:一般每日一次。个别每日2-3次或每2-3日一次。
- 性状:正常(成形、黏液等)
- 黄色(与进食相关)
- 含水量50-80%
- 量:每日排除粪便的平均重量≤200g
# 腹泻
- 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
- 粪便量增加( >200g/d)
- 粪质稀薄(含水量>80%)或带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食物
- 另外,腹泻常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
吸收 🔽 :吸收水分、电解质
分泌 🔼 :细菌性痢疾,炎症等,导致分泌增多
# 腹泻的分类
遇到腹泻待查患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思路来考虑
- 病因
- 病毒性
- 秋天着凉拉肚子
- 轮状病毒
- 细菌性
- 细菌性痢疾
- 阿米巴
- 肿瘤性
- 过敏性
- 中毒性
- 免疫相关
- 病毒性
- 病程
- 急性:病史短于3周者为急性腹泻
- 慢性:超过3周或长期反复发作者
- 性状
- 血性
- 脓性
- 水样
# 发病机制
不常用,但是需要了解
在病理状态下,进入结肠的液体量超过结肠的吸收能力,或(和)结肠的吸收容量减少时便产生腹泻。
腹泻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
但在临床上,不少腹泻往往并非由单一机制引起,而是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 (一)渗透性腹泻
渗透性腹泻是由于肠腔内存在大量高渗食物或药物 ➡️ 肠腔渗透压增高 ➡️ 体液中水分大量进入高渗状态的肠腔而致
- 如:口服山梨醇、甘露醇
- 做肠镜,吃硫酸镁、聚乙二醇
- 先天性乳酸酶缺乏,小肠绒毛萎缩所致双糖酶缺乏
渗透性腹泻——重要的临床特点
- 渗透性增加,大便量还好,大便量<1L/d
- 禁食48小时后腹泻停止或显著减轻<500mL/d
- 肠腔内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 粪便酸度增高,pH<5(正常7)
- 粪便电解质含量不高
摄入难吸收物、食物消化不良及黏膜转运机制障碍均可致高渗性腹泻,糖类吸收不良较多见。食物中的糖类在小肠近端几乎全部被消化成为各种单糖,然后由肠绒毛的吸收细胞迅速吸收。在双糖酶或单糖转运机制缺乏时,这些小分子糖不能被吸收而积存在肠腔内,使渗透压明显升高,大量水分被动进入肠腔而引起腹泻。当肝胆胰疾病导致消化不良时,常伴有脂肪和蛋白质消化吸收不良亦可致腹泻。
# (二)分泌性腹泻
少见但严重
定义:由于胃肠道水和电解质分泌过度引起腹泻
胃肠道内分泌激素(胃泌素瘤、vip瘤)
- 胃泌素
- 血管活性肠肽
- 降钙素
- 5-羟色胺
肠毒素
- 各种肠毒素引起粘膜分泌增加
分泌性腹泻——重要的临床特点
- ①每日大便量>1L(可多达10L);
- ②大便为水样便,无脓血,无腹痛
- ③禁食24-48小时后腹泻不能缓解,仍持续存在,大便量仍大于500mI/d。
- ④粪便的pH值多为中性或碱性(与血浆近似)
是由于肠黏膜受到刺激而致水、电解质分泌过多或吸收受抑所引起的腹泻。肠吸收细胞的刷状缘含有许多微绒毛,使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当肠细胞分泌功能增强、吸收减弱或两者并存时,均可引起水和电解质的净分泌增加而引起分泌性腹泻。
# (三)渗出性腹泻
又称炎症性腹泻
- 肠粘膜的完整性受到炎症,溃疡等病变的破坏时,可造成大量的渗出
- 此时炎症渗出虽占重要地位,但因肠壁组织炎症及其他改变而导致肠分泌增加
- 渗出性腹泻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 感染性:肠道局部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
- 非感染性:导致黏膜坏死,渗出的疾病可为自身免疫炎症性肠病、肿瘤、放射线、营养不良等。
- 渗出性腹泻的特点
- 每日大便量少
- 粪便含有渗出液和血液
- 结肠特别是左半结肠病变多有肉眼脓血便。
- 粪便pH偏碱
- 小肠病变渗出物及血液均匀地与粪混在一起,除非有大量渗出或蠕动过快,一般无肉眼脓血,需显微镜检查发现。
# (四)吸收不良性腹泻
- 小肠对脂肪、糖类、蛋白质吸收不良、引起腹泻。主要是对脂肪的吸收不良
- 肠内分解和消化功能障碍
- 慢性胰腺疾病
- 影响脂肪蛋白质分解 吸收
- 胆道梗阻 胆汁淤积
- 胆汁进入肠道,影响脂肪乳化和吸收,导致脂肪泻
- 脂肪消化不好,吸收不良
- 慢性胰腺疾病
- 肠粘膜异常
- 某些遗传病
- Whipple病
- 右心功能不全 肝硬化门脉高压
- 肠粘膜淤血、水肿
- 影响肠粘膜的吸收
- 引起腹泻
# (五)动力异常性腹泻
胃肠运动过快
最常见,排名第一
由于肠道蠕动过快,使肠内容物过快地通过肠腔,与肠黏膜接触时间过短,从而影响消化与吸收,水电解质吸收减弱,发生腹泻。
引起肠道蠕动过快的原因有:
- ①药物:如莫沙必利、普萘洛尔等;
- ②肠神经病变:如糖尿病;
- ③促动力激素:如甲状腺素、生长抑素.5-羟色胺.P物质,前列腺素等 ;
- ④胃肠道手术:如胃次全切除或全胃切除、回盲部切除可分别使幽门或回盲部的活瓣作用消失而致腹泻;胃结肠、小肠结肠瘘或吻合术后,也可引起腹泻。
由肠运动加速引起腹泻的常见疾病有:肠易激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倾倒综合征、甲状腺髓样癌、类癌综合征、胃泌素瘤等。
这类患者查胃镜、肠镜、电解质、白细胞等往往正常
肠道动力异常性腹泻的特点是排便急、粪便稀烂或水样,不带渗出物和血液,往往伴有肠鸣音亢进或腹痛。
- 但是以上机制相关内容仅作为学习
- 临床实践中一般不从机制角度来说,更关心的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腹泻
# 急性腹泻
# 急性腹泻的病因分类
- 肠道疾病: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蠕虫等感染引起的肠炎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急性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 急性中毒:服食河豚、鱼胆及化学毒物如砒、磷等
- 传染病:败血症、伤寒或付伤寒、钩端螺旋
- 其它:如变态反应性肠炎、过敏性紫癜、服用某些药物如利血平、新斯的明等引起的腹泻
# 慢性腹泻
# 慢性腹泻的病因分类
# 消化系统疾病
- 胃部疾病
- 胃癌,萎缩性胃炎等因胃酸缺乏可以引起腹泻
- 胃大部分切除-胃空肠吻合术、胃-肠瘘管形成后因为内容物进入空肠过快均可引起腹泻
- 肠道疾病
- 感染性腹泻
- 虽然肠道感染呈急性腹泻但仍有部分感染出现慢性腹泻
- 如(结核、菌痢、阿米巴)。慢性菌痢肠结核,慢性阿米巴肠炎、慢性血吸虫病。
- 肠道非感染性腹泻
- 克罗恩病
- 溃结
- 结肠多发性息肉病
- 吸收不良综合征
- 肠易激综合征
- 肠道菌群失调
- 肠道肿瘤
- 结肠癌,肠淋巴瘤,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结肠息肉。
- 感染性腹泻
- 胰腺疾病
- 慢性胰腺炎
- 胰腺癌
- 肝胆疾病
- 肝硬化
- 慢性胆囊炎
- 胆石症
# 全身疾病
- 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腺垂体功能减退、尿毒症、动脉粥样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混合型风湿免疫病、烟酸缺乏病、食物及药物过敏。
# 临床表现
# 急性腹泻
急性感染性腹泻大便次数可达10次以上,粪便量多而稀;伴腹痛和里急后重,严重者合并脱水和电解质紊
乱
# 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每天排便次数可多可少,可为稀薄便,亦可为黏液、脓液或血便,见于慢性细菌性或阿米巴痢疾,亦见于
炎症性肠病及结、直肠癌。粪便中带大量黏液而无病理成分,常为IBS
# 腹泻与腹痛的关系
急性腹泻常有腹痛
- 小肠疾病的腹泻疼痛常在脐周,便后常不缓解
- 结肠疾病的疼痛多在下腹,且便后疼痛可缓解或减轻。
- 分泌性腹泻往往无明显腹痛
# 伴随症状
发热
里急后重
明显消瘦
皮疹或皮下出血
关节痛或肿胀
腹部包块
重度失水
里急后重
- 肛门重坠感,似为排便未尽,排便频繁,但每次排便量甚少,且排便后未见轻松,提示为肛门、直肠疾病
- 见于痢疾、直肠炎及直肠癌
消瘦
- 胃肠道恶性肿瘤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皮疹或皮下出血
- 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麻疹、过敏性紫癜、变态反应性肠病、糙皮病
关节痛或关节肿胀
- 炎症性肠病、结缔组织病、肠结核、局限性肠炎
腹部包块
- 胃肠恶性肿瘤、肠结核、克罗恩病、血吸虫性肉芽肿
重度失水
- 见于分泌性腹泻,如霍乱或副霍乱、细菌性食物中毒、尿毒症。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慢性腹泻的原发疾病或病因诊断须从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中获得依据。
- 可从起病及病程,腹泻次数及类便性质,腹泻与腹痛的关系、伴随症状和体征、缓解与加重的因素等方面收集临床资料。
- 这些临床资料有助于初步区别腹泻源于小肠抑或结肠。
- 慢性腹泻应与大便失禁区别,后者为不自主排便,一般由支配肛门直肠的神经肌肉性疾病或盆底疾病所致。
以下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查 对腹泻的诊断非常重要,一些腹泻经粪更检查就能作出初步诊断。常用检查有大便隐血试验,涂片查白细胞,红细胞,脂肪滴、寄生虫及虫卵,大便细菌培养等。
2.血液检查 血常规检查及 血电解质.血气分析以及血浆叶酸,维生素B12浓度和肝肾功能等检测有助于慢性腹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粪脂测定、右旋木糖吸收试验,维生素B12吸收试验和胆盐吸收试验等有助于了解小肠的吸收功能。
4.血浆胃肠多肽和介质测定 对于各种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引起的分鉍性腹泻有重要诊断价值,多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二)器械检查
1. 超声检查 可了解有无肝胆胰疾病。
2. X线检查 包括腹部平片、钡餐、钡灌肠.CT以及选择性血管造影,有助于观察胃肠道黏膜的形态、胃肠道肿瘤、胃肠动力等。螺旋CT仿真内镜可提高肠道病变的检出率和准确性。
3.内镜检查 消化道内镜检查对于消化道的肿瘤、炎症等病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ERCP有助于胆胰疾病的诊断。胶囊内镜可提高小肠病变的检出率。小肠镜可观察十二指肠和小肠病变,并可取小肠黏膜活检及吸取空肠液作培养。有助于麦胶性肠病又名乳糜泻、热带口炎性腹泻,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某些寄生虫感染、克罗恩病、小肠淋巴瘤等的诊断。
# 治疗
治疗主要针对病因,但相当部分的腹泻需根据其病理生理特点给予对症和支持治疗。
# (一)病因治疗
- 感染性腹泻需根据病原体进行治疗。
- 乳糖不耐受症和麦胶性肠病需分别剔除食物中的乳糖或麦胶类成分。
- 高渗性腹泻应停食高渗的食物或药物。
- 胆盐重吸收障碍引起的腹泻可用考来烯胺吸附胆汁酸而止泻。
- 治疗胆汁酸缺乏所致的脂肪泻,可用中链脂肪代替日常食用的长链脂肪。
- 慢性胰腺炎可补充胰酶等消化酶,
- 过敏或药物相关性腹泻应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停用有关药物
- 炎症性肠病可选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 消化道肿瘤可手术切除或化疗
-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可用于类癌综合征及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
# (二)对症治疗
- 纠正腹泻所引起的水、电解质衰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 对严重营养不良者,应给予营养支持。
- 严重的非感染性腹泻可用止泻药。
溃疡性结肠炎 | 克罗恩病 | 肠系膜静脉硬化性结肠炎 | 缺血性肠病 | 伪膜性肠炎 |
---|---|---|---|---|
![]() | ![]() ![]() | ![]() | ![]() | |
充血水肿、溃疡、糜烂、出血 | 铺路石样改变,纵行溃疡,肛周脓肿 | 长期喝酒:五加皮 | 肠道溃疡-脾曲为中心。分界清晰 | 滥用抗生素 |
![]() | ![]() | 艰难梭菌毒素 | ||
# 诊疗思维
